投资思维的加法:系统思维

曾生 CFA   2021-05-30 本文章180阅读


 

八岁的时候,一天午饭后,我父亲和他的几个朋友在聊天,讨论的是一道智力题,如何三刀把西瓜切八块。

 

他们很认真地拿了笔在纸上写写画画,似乎无论如何都搞不定的样子。我在旁边看着也有点跃跃欲试,但是也看不清楚他们在纸上画了些什么东西,就只能在一旁自己思考。

 

我想象着用一把锋利的长长的西瓜刀,一纵一横两刀就可以把西瓜切出四块,那么,最后一刀该怎么切呢?突然,我就想到,如果再拦腰一刀,不就是八块吗?

 

我在心里把整个过程又默默想了一遍,见大人们还在热烈的讨论,没有找到答案,就壮壮胆子,然后怯怯的说,我已经想到一个答案了。

 

大人们突然都不说话,齐刷刷地看着我。我努力控制住紧张,把右手当作西瓜刀,左手握拳当成西瓜,一招一式地把“切瓜”过程认真地演示了两遍。

 

大人们慢慢都明白了,他们似乎也没有很高兴,八岁小孩能做出来的题目,他们大人自己却没能想出来,让每个人都多少有点难堪。当然,这不包括我父亲,他看我的眼神似乎比平常要温和很多。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大人们一上来就在纸上画个圆,然后开始画直线,试图用三条直线把圆分成8个部分,结果却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问题就在于大人们把西瓜这个三维立体当成了一个平面的圆。一旦把西瓜当成一个三维的物体,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可见,考虑问题时,思考维度是非常关键的。

 

 

01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手里拿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其实是用零维的思维在考虑问题。屁股决定脑袋,说的其实是一回事。

 

零维就是一个点。干什么事情都从一个不变的点出发,就是零维思考。这是一种保守得不能再保守的思维模式。

 

从好的方面看,零维思考的人最认真,最坚持原则,永远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是以静制动。如果把人简单分成刺猬型和狐狸型,那最极端的刺猬型就是零维思维的人。

 

一维是直线。直线思维,就是用简单外推来思考问题。小明平时每次都考100分,这次考了90分,回家被家长骂;小强平时每次都考60分,这次考了80分,回家被家长夸。家长只看趋势,是简单的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的人,往往听风就是雨,有奶便是娘,是被嘲笑的对象。那些不接受“朝四暮三”的猴子,就是用直线思维为“朝三暮四”欢呼。我猜,那些所谓的“乌合之众”也都是正处于直线思维的人群。

 

比“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更高明的,是知道“物极必反”的人。所谓“道者反之动”,听起来挺玄妙的,其实就是直线思维升了维,变成了二维思考模式。

 

从立体三维再升维,就是系统性的多维思考模式


人们发明了文字,把字符一行一行的排列在纸平面上,也是代表了一种二维的思考模式。如果人们看了平面上的文字,把纸上写的内容还原成三维世界中的故事情节,那是人脑发挥了想象能力,给二维的符号加上了想象的一维。小孩子最喜欢听的童话故事,也有三维信息的性质。

 

生活中,这种思维升级的例子也有很多。


大孩子捉弄小孩子,让小孩子待在地上的圈子里不准出来。小孩子如果能够提升一下思维,把脚一抬就出来了。
 
军队攻城攻不进去,挖个地道或者乘上直升机就进去了。这都是摆脱了平面思维而升维到立体思维的例子。

如果“结硬寨,打呆仗”,把一个城市围上个两三年,城也会不攻自破。这种攻城之法,其实是把时间这个维度放了进去,也从两维升到了三维。
 
哥伦布把鸡蛋敲破一小点立起来,其实也是突破了思维惯性,在蛋壳的平滑表面增加了一个维度。


体检报告就算是一个多维思维模型。拿出一份体检报告,检查项目就包括:一般检查,外科,内科,耳鼻喉科,眼科,血液科,生化室,免疫室,放射科,等等。

每一个大类还有一些细项,比如血液检查就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等。

 

体检是给正常人用来预防疾病的,因此需要比较全面的覆盖,项目之间即便出现了重叠也没有关系。

 

飞行员由于需要关注的因素很多,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使用了检查清单的工作方法。其他如外科大夫,精密零件加工的操作工,甚至西餐大厨都有严格的作业规程。

 

如果把一维的直线思维看作一条笔直的大道,沿着这条大道可以走到远方;如果把二维的周期思维看作一副地图,根据这个地图可以找到目的地的坐标;如果把三维的立体思维看作一个地球仪,无论高山还是海底,都可以精确定位;


如果把多维的系统思维看作是星系的运行体系,可以找到各个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可以判断整个体系的发展趋势

 

 

02 该追涨杀跌,还是该高抛低吸?

 

 

股市,原本就是那个股市,但不同思维方式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如果把股市看成一个点,愤世嫉俗的人认为股市就是一个“赌场”。他们不会关心股市的前天和昨天是否发生了变化,也不关心股市的今天和明天走向哪里。他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理由,给出了股市唯一的“本质”判断。

 

那些发财心切的人,一定会认为股市就是个“提款机”。哇,你是做股票的,一定很有钱吧!


曾经的管理者认为股市是“国企解困”的方式之一,好企业不需要上市,上市的都是需要帮助的。如果有人认为股市是个伤心之地,那自然也有其原因。

 

不要给股市随便贴标签,也不要给股市找“本质”,更不要试图用零维思维去把握这个自适应复杂系统

 

当然,绝大多数市场人士大多把时间花在研判市场走势上。看对趋势,这才是股市上最大的显学。

 

指数越是上涨,越看好后市;指数越是下跌,越不看好后市,这是什么?这就是直线思维。直线思维,自然要简单线性外推。


牛市乐观、熊市悲观的本能反应似乎发自人性深处,挺难克服的。巴菲特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要做到真的很难!

 

用直线思维看待市场走势,只会得出三种可能的结果,上涨、下跌和平盘。市场就这三种状态,做个延长线,自然也是这三种结果。

 

那些深谙“道者反之动”的周期思维者,看待市场走势就会更加辨证。上涨之后,可能继续上涨,也可能见顶下跌;下跌之后,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触底反弹。关键在于,目前的市场处于何种周期的何种位置。

 

不要把所有周期思维者都看成是数浪的,基本面的周期思维者也大有人在。有些有名者,成为股市的意见领袖。

 

看股票指数的周期波动那是技术派人士,看宏观经济指标波动的那是经济学家,看市场整体估值指标走势的,基本上就属于价值投资者了。

 

当我们谈论某个指数的市盈率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分位时,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是一种周期思维。在平时这种方法没有明显作用,因为,只有在极端的状态下才会出现拐点,而极端状态毕竟只是少数。

 

思维方式不同,投资策略就会不同。直线思维的人,喜欢追涨杀跌。因为他们看到市场上涨,就认为市场会继续上涨;看到市场下跌就认为市场会继续下跌。

 

周期思维的人,喜欢抄底逃顶。因为市场上涨到一定高度,他们认为到了周期的高点,就要卖出;而市场跌多了,他们认为到了周期的低点,就要买入。

 

立体思维的人,把股市看成是一段人类的历史,喜欢和故事情节联系起来。他们的操作就是按照人物性格(喜欢把管理层和监管层人格化)的发展呈现,起承转合,起伏跌宕。

 

把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的人是系统性思维者。思维方式没错,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03 万物皆周期

 

 

查理芒格倡导的“格栅理论”是一种把低维思考升级到多维思考的路径。芒格先生认为:


“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股票市场、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但同时要学会不要将这些知识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的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用这样宽广的视角就会发现,每一学科之间都相互交叉,并因此各自得以加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能够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并会将其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这个格栅理论好是非常好的,但就是实践起来有点难。学会多学科的知识已经很不容易,还要搞懂各学科中隐含的思维方式,再与经济和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一般投资者能做到的。

 

现在市场上使用比较多的,已经有一套现成的周期理论。包括:

期限为1到12个月的蛛网周期(对应农业生产周期),


期限为2到4年的基钦周期(对应工商存货周期),


期限为6到11年的朱格拉周期(对应设备投资周期),


期限为20到24年的库兹涅茨周期(对应建筑周期),


期限为50到7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对应创新周期)。


这套周期理论虽然也包含了存货、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创新等多维度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大多都跟经济学密切相关,互相之间的独立性并不强。

 

根据统计学的要求,在处理很多变量时,需要找出那些互相不受影响的独立变量,最好是全面的、互斥的。

 

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背后都是人。不同层面的活动来自于人的不同层面特性,因此有些是容易发生变化的,有些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

 

最不容易变化的就是人性,比如贪婪和恐惧。经过了百万年的演进,人的贪婪和恐惧已经深入基因,可以把这些东西当成是恒定不变的人性。

 

比人性周期短一点的是文化周期。文化植根于人性,是人长期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精神无意识,能够稳稳地保持上千年。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大多以200-300年为期,人口数量也随之波动。在近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全球人口总量具有指数增长的特征。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相对独立的区域,为期数百年的人口周期循环是经济社会变迁的一种标志。

 

自工业革命从英国发轫以来,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每隔40-50年,就会有一波科技革命。20世纪初兴起的石油汽车革命,和1970年代以来的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是离我们最近的两次科技周期。

 

比科技周期更短一点的是社会周期,其发生频率大约是20年。社会周期不是简单的社会生活潮流,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层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市场化过程,甚至出现“全民经商”的现象。1998年之后的20年,是中国社会城镇化和大城市化的高潮,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是其标志性事件。2018年之后20年,均等化福利化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当代,无论中西,一届政府的正常任期往往是8到10年。政府制定的财政金融政策也具有8-10年的周期循环特征。

 

经济周期被股市上的人讨论得最多,关注的重点是3到5年的经济波动。

 

比宏观经济周期更短一点的,是资金周期,可以理解成货币当局的短期政策变化,也可以理解成金融市场的资金流进流出。

 

在1到3个月内,受新闻事件或者社会舆论的影响,股市上会出现一些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情绪周期。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因此是非常难以把握的。

 

股市整体走势是混沌的,是不可预测的。影响股市的各种周期单独看也都是混沌的,是不可预测的。神奇的地方在于,把这些子周期拆开看,却是一种看清总体趋势的好思路。

 

比如分析新冠疫情对市场的冲击,这个多周期思考框架,可以告诉我们疫情所能威胁到的最坏结果。


疫情一定会影响到股市情绪,影响到资金进出,影响到生产和消费,但是是否能够造成政治冲击呢?是否会引发为期20年的社会变迁吗?是否会影响到科技进程?影响的程度会不断降低。疫情是否会影响到全球人口的走向呢?


可能性非常小吧!

 

这么一想,该担心什么,不该担心什么,基本上就有了结论。

 

疫情能分析,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也能分析,思考力和判断力就这样培养起来了。

 

这种分析思路是一种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框架。这些周期的内含不同,时间跨度不同,趋势阶段不同,放在一起考虑,可以互相印证对比。把思考维度升高之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如何把握逆市操作的时间点?


一个较长期周期处于向上的趋势中,一个较短期周期正在往下走,就可以逆短周期、顺长周期操作

 

比如,经济趋势正在往上走,市场情绪出现下行,这个时候就是进场买入的好时机。

 

当市场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歌舞升平的时候,谁能及早看到中长期周期的拐点,谁就能提前做好准备,规避风险。 

早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的社会周期开始从城镇化阶段进入到福利化阶段。医疗政策进入进入均等化的时期。


尽管制药行业仍然非常火爆,但是潜在风险已经出现。


此后几年,国家成立医保局,不断进行集中采购谈判降低药价,这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04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股市决策,重点在于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上市公司的影响因素非常繁杂,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基本面、市场面和市场行为面。

 

基本面包括两个层面:业务层面和财务层面。业务层面是有关公司开展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业务模式,技术研发,品牌营销,销售渠道,人力资源,原材料供应等等。

 

财务层面就是公司业务活动反映在财务报表之上的财务数字,和相关的财务政策。

 

基本面是上市公司业务活动的客观因素,市场面是市场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股价是公开市场上买卖双方竞价的结果。股价走势是竞价结果的历史轨迹。股票估值是竞价结果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反映程度。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制度,体现了大股东之间的协调,以及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互动,都是利益相关方的主观选择。

 

按照理性人的假设,股票的基本面和市场面之间应该是完全拟合的。但是,在现实中,投资者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所有难以用理性假设解释的,都可以划归股票的行为面因素。

 

在基本面、市场面和市场行为面可以看作分析股票的一个思考框架。任何影响股价波动的事件,都可以归入到三个方面中的一个,这样就可以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从容不迫,临危不乱。

 

一个研究个股的问题清单,应该涵盖所有三个方面,否则就不完整


看到很多投资机构,研究基本面非常仔细,市场面略微提及,市场行为一片空白。似乎这么做是为了看起来更加象价值投资者,但是不完整的研究分析,只会增加基金经理做投资决策的难度,结果会导致研究与投资两张皮。

 

如果让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去投资股票,一定比外部投资者赚得多吗?答案是否定的。

 

市场上流传着不少财务人员炒股亏钱的笑话。很多人认为财务人员太看重财务指标,结果“深度价值”,过于保守,反而错失了市场机会。

 

这个解释是片面的。真正的原因是,财务总监尽管对公司的财务数字非常了解,但这些都是当期的和历史的数字,公司未来会如何,财务人员如何能知道?

 

那如果让上市公司的销售总监去做股票呢?估计也不会有太好的投资业绩。

 

因为即便销售总监可以判断公司业务发展趋势,股市的投资如何看待这些业务趋势,销售总监怎么能够知道?或者宏观经济和股市的整体趋势会严重影响股票估值,销售总监又该如何判断?

 

可见,只掌握一个方面的信息,即便这类信息再及时,再准确,也只是一个维度的信息。如果不能结合其他维度的信息,就无法升级思维,也无法系统思考,所做的判断自然就有失准头。

 

市场上,有些人总是口口声声说,我们是如何如何深度地研究了公司的业务,我们如何如何了解行业趋势,我们如何如何懂得财务分析……

 

其实,强调单维度的优势,是一种行为误区,甚至是一种盲目的过度自信

 

 

05 股市投资,各行其道

 

 

在股市中,不同人有不同的打法。这些投资策略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直线思维者研究个股,自然只会考虑基本面、市场面和市场行为面中的一个方面,一个维度。

 

成长股投资、主题投资和PE/VC等一级市场投资者,考虑重点往往只是基本面。


所谓成长股,自然是营业收入和利润高增长的股票。无论收入或者利润,都属于基本面。

 

主题是个单数名词。一个投资主题之下的公司,除了某一个方面有共同特征之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往往会非常不同。投资者只看重一个方面,单一维度思考,问题多多。

 

一级市场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的早期初创公司,没有公开市场股价,当前的财务报表也没有太多参考意义,不得不把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作为单一考虑因素,投资决策的难度非常高。

 

单一考虑市场面的一大类投资者,就是所谓的技术分析者。他们可能会同时考虑很多技术指标,甚至考虑量价配合等因素,但是这些都是市场面因素。

 

那些择时的动量投资及量化投资机构,其着眼点也往往都是市场面这一个维度。

 

事件驱动投资策略,市场套利策略,或者逆向投资策略,其策略设计的重点当然就是市场中一般投资者的群体行为。

 

主动选股、选时的价值投资者,会同时考虑股票的基本面和市场面的估值因素。

 

深度价值投资者找的是估值的安全边际,自然就是看估值便宜不便宜了。估值是股价与基本面财务指标的对比关系,包含了股价和基本面两个维度。

 

很多被动的指数投资者,奉行的是消极投资策略,用指数代替个股,定期投资不择时,他们的投资策略包含了基本面和市场行为。不过他们的基本面研究是以某一个指数所涵盖领域的整体状况为研究对象。一部分指数投资者也会主动择时,他们会在研究中加上市场博弈的考虑。

 

近年来,量化投资策略和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综合了市场面和投资者行为面。那些趋势投资者和事件驱动投资者,在他们的投资策略中就包含了很多基本面和市场行为学方面的因素。

 

把基本面、市场面和市场行为面结合在一起分析股票的,是多风格的主动投资者。他们既主动选股,又主动择时,还根据市场行为学的原理跟踪市场风格的变化。

 

我们该羡慕那些股市牛人的成功之道,并且模仿他们的投资策略吗?每一种投资策略的背后需要不同研究方法的支撑,每一种研究方法都代表了不同思维方式。


直接模仿别人的策略,不如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

 

我们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变换投资策略吗?没有哪一种策略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表现优秀。当一种策略被市场广为推崇和模仿时,其效果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好了。


策略会变,但思维方式不会变。

 

我们应该抱着虚心求索的态度,不断学习股市赢家的成功之道,借此不断优化提升自己投资策略吗?


市场策略会不停的演化升级,而股市上有很多原则是不变的。


分清楚那些是变的,那些是不变的,然后坚守那些不变的原则,才是最重要的

 

 

06 时间的艺术

 

 

在股市投资中强调长期主义是非常有意义的。


选股时,放长眼光,才有可能找到卓越的公司,享受到股市长期复利的好处。持股时,放长眼光,才有可能免受短期波动的影响而不过早卖出,才有可能抵御住短期诱惑而不移情别恋。

 

只是高举长期主义大旗,闭上眼睛不顾眼前的危险,是否妥当?


对于一个司机来说,十字路口的绿灯亮了,但是车头前刚好有个行人还没有通过,是否要一踩油门撞上去?


任何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要看远,又必须要顾近,这才是长期主义的正确做法。

 

但是对于那些长期前景看好,未来三年有不错的增长,而当前的估值也可以接受的股票,是否就一定是个好的买入标的?这恰恰是投资者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因为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之间还有一系列中期因素。比如,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公司最近几年的增长质量如何?公司主营产品处于什么样的生命周期?

 

霍华德·马克斯说得非常好:


“永远不要忘记,一个6英尺高的人可能淹死在平均5英尺深的小河里。”


长期很好,短期也很好,但是不能得出公司未来会一直很好的结论。

 

因此,在分析个股时,时间轴上的多维度思考是非常必要的。长中短期因素在任何一个时点会同时影响股价走势。

 

打一个比方,把短期因素看成是三明治上面的那层面包片,把中期因素看成是三明治中间的菜,把长期因素看成是下层面包片,我们应该学着吃三明治的方法,每一口都同时咬下三层。

 

站在任何一个时点,我们都要同时考虑短中长三个时间维度的问题


如果公司发了下一季的报表,我们也跟进做一次更新,也是同时兼顾短中长三方面因素。

 

股市上有太多的两难问题。基本面好的、成长快的公司,总是估值很贵。技术很新的、发展空间无限的股票,总是有很多不确定性,风险高。而确定性高的股票,弹性小,赔率差。该如何破?

 

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往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比如,对于很贵的优质股,我们不要只是静态的纠结在基本面和估值这两个维度。问问,三年后,这个公司会有多少估值?五年后呢?

 

经过几年的成长,现在股价对应未来的业绩,估值水平有可能就不再高不可攀。甚至,公司长得更大以后,其行业地位和竞争力更加强大了,现在的估值水平不仅不高,甚至有可能还要继续抬高,出现业绩和估值双击!

 

一个处于高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如何解决其成功高不确定性问题?


答案也是要升维。既然看好这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不多选一些公司一起投呢?所谓的“投赛道”不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吗?

 

考虑一个股票的投资概率和回报赔率,其实是一种静态的假设,起码是短期的假设,比如一年之内,至多三年之内。但是,如果看10年,20年,无论是概率还是赔率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对于那种20年之内上涨300多倍的股票,买入时的估值水平已经不重要。因为市盈率从15倍到45倍,只是3倍或5倍的变化,而利润增长高达上百倍。公司业务增长的倍数比估值变化的倍数高了两个数量级,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

 

因此,股市投资不是数字游戏,也不是估值的艺术,而是认知和把握时间的艺术

 

 

07 先分析,再归纳,一个都不能少

 

 

用一个加法公式来代表系统性思维的过程,公式的左边是由加号相连的一系列加数,公式的右边只有一个简单的数:

 

这一系列的加数,就相当于是各种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种需要考虑的角度和维度。加数要尽可能全面,角度和维度要尽可能的多元。所谓多元,不仅是考虑到的因素多,而且全面完备,而彼此又尽可能是独立的。

 

加法公式中等号后面就是和,就一个数字,意味着必须是一个直截了当的结论。

 

如何从公式左边的加数正确地得到公式右边的和?单单罗列一大堆考虑因素,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进行加总归纳,那等于白忙一场。

 

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把思考的维度提升一下,马上就能够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自然是很好的。但是,这只是一些特殊案例。

 

升维后立即发现了答案,说明在没有升维之前的思考范围中没有正确答案,升维的结果恰好让正确答案浮现出来了。

 

如果升维之后,正确答案不能马上出现,又该如何呢?要全面考虑问题,要在思考范围扩大之后,采用一定的手段,从备选答案中准确地找到最正确的那一个。

 

通过计算统计学上的期望值,把不同情景的结果与其出现的概率相乘之后求和,最终就把很多复杂的可能性变成了一个单一数字。

 

通过把数学意义上的多个矢量进行加总,最终也能够得出一个总的矢量。这些方法,都是特别理想的归纳方法。

 

股市分析中,把一个多元业务的上市公司进行分部估值再加总,就是这种很理想的方法。或者,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再用其发生概率加总,也很不错。

 

但是,这些应用场景往往是很有限的。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影响因素一大堆,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难以理清,只能用更一般的办法来处理。

 

一个综合考虑两个独立变量的方法,就是波士顿矩阵。


在一张平面坐标系中,把互相独立的两个变量(比如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分别放在两个坐标轴上,四个象限就可以对应四种情形(明星产品,金牛产品,问题产品和瘦狗产品等)。

 

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把大脑直觉无法协调处理的两个独立变量,变得非常直观易懂。凭空在脑子中想象这四种情景,会比较吃力;要想其他人解释,说服对方也很不容易。

 

中国古代先人们发明的八卦图,将一黑一白两条小鱼对在一起,拼起来一个圆,从阴阳两爻,可以推演出四象八卦,还可以进一步推演出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等等,可以比拟出种种数理来,其精微玄妙更是不可言表。

 

在股票分析中,能跟波士顿矩阵和八卦图有一拼的,大概就是杜邦分析法了。


杜邦分析常用的用法,是先将净资产收益率(ROE)拆解成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倍数,然后从三者中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财务安全性。

 

如果反过来用,可以先分别考虑公司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财务安全性等方面的情况,然后在归纳汇总到ROE这个单一指标上。


先分再合,先升维再降维,形成一种系统思维的标准流程。

 

西方管理大师,也推荐过其他一些处理复杂问题的决策方法。


比如,可以把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尽可能多的罗列成两列,可以一一抵消,最终留下多的一方就是答案;也可以给每一个因素打分,两边相加之后比较得数大小,就可以决定。

 

还有就是一些团队合作的决策方法。比如,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动员大家发散思维,把尽可能多的因素都罗列出来,之后再从中找出最有利的结论。

 

在一个投资团队中,负责做投资决策的人,比如基金经理,更需要有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团队成员往往会从不同的维度提出相互冲突的观点,基金经理必须能够同时包容并妥善处理这些冲突信息。

 

除此之外,决策者还必须有能力把方方面面的多维度信息归纳成一个明确的结论,再以此行动。


因此,系统性思考的过程,可通过投研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实现

 

根据查理芒格的建议,投资者在分析公司的时候,最好向飞行员学习,事先准备好一张检查清单,逐一对照。


分析股票怕的是出现思维盲区,而不是一定要在每一个细节上纠缠过多。这个方法简单,又有效。

 

 

08 小结

 

 

如果要攻下一座城市,我们除了从地面进攻之外,需要升维思考,要么从地下或空中想办法,要么从围困时间上想办法。找到了守城方的弱点之后,我们就把攻城的方向集中到这个维度上,避实击虚,重点攻击其弱点。

 

股市中,投资者由于思维的惰性,会跨过全面分析问题的过程,企图利用最方便获得的线索,直接得出结论,这就陷入了可得性偏差。

 

或者陷于错综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无法自拔,虽然非常勤奋但总是在简单维度中重复劳动,不能把握重点,陷于过度研究的行为误区。

 

由于不全面,就不能多谋;由于无条理,就不能善断。


解决之道,就在于做加法,先升维,再降维。

 

如果我们要把握股市趋势,就要升维思考,必须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影响经济或股市的各个因素。之后,把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找到其要点,然后一举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公司,不要留思维盲点,也不要有思维定式,要在最大程度上兼顾公司的基本面,市场面和行为面三个维度。


再根据具体情况,收缩思考范围,把握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研究重点,得出清晰明确的结论。必要时,可以按照事先准备的一张问题清单,逐一检查核对,以便和投研团队一起讨论,避开盲区。

 

  • 系统性思考,并非是巨细靡遗的全景式思考,也不尽然是标新立异的发散式思考,而是在有效思考框架下的高质量思考


  • 系统性思考,并非是立竿见影的神人式洞察,也不尽然是高瞻远瞩的长期主义思考,而是看远也顾近的高效率思考


  • 系统性思考,并非是追求高远意义的理想化情怀,也不尽然是向市场圣人致敬式的信仰式思考,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独立性理性思考

 

股市上的牛人,动作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这种简单是经过复杂的思考之后的简单。跟初学者的简单可不一样。

 

欲提高思维的质量,必先优化思维的过程。升级思维以求全面把握,降级思维以求准确命中。


此之谓,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往 期 推 荐
 提升投资幸福感的三个秘密

 风险溢价分位大幅回落,市场重回“舒适区”

 卡耐基的大象:新老基金怎么选?

 六禾投资夏晓辉:多元布局长赛道公司

 峰终定律,左右你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