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思维的除法:概率思维

曾生 CFA   2022-03-11 本文章210阅读


前 言

本文缘起于我们六禾一年一度的封闭式集思会。


在集思会中,我们会对过去一年的所感所悟进行头脑风暴,无论是投资思维的想法,研究方法论的体悟,对错误的反思总结,和对未来的谏言等,畅所欲言。


我们相信团队的思维只有不断地碰撞,才能使我们的投研更体系化、协同化,进而持续迭代、进化。


今年的集思会,基金经理曾生先生在我们内部进行了一场主题为《投资思维的加减乘除》的精彩分享,将其投资理念的四种思维分别以加减乘除作为对照,进行深入阐述。


曾生先生,现任六禾投资合伙人、基金经理,CFA。


加入六禾之前,曾生于2004-2017年就职于QFII基金管理公司APS Asset Management(毕盛投资),任QFII基金经理,专注于A股投资,为全球大型机构投资者管理超过20亿美金的投资组合。此前,他在金华信托与招商证券担任消费行业分析师,拥有23年证券行业投研经历。


他也将其进一步梳理成文,分篇发出,我们此前已经发布了《投资思维的加法:系统思维》《投资思维的减法:证伪思维(上)》《投资思维的减法:证伪思维(下)》《投资思维的乘法:复利思维》


以下为最后一篇《投资思维的除法:概率思维》,祝开卷有益!


 

《大学物理》有实验课。有一次,实验课的题目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钢圆柱体的直径。

 

在每个实验桌上,事先放好了一个锃亮的钢柱,直径约15毫米左右,表面还有些润滑油,捏在手里冰凉冰凉的。

 

台子上也放了一张打印好的表格,毫米整数位后面留着空格,下面还留着20个空格,让同学们把毫米后面三位小数的读数填进去。另外还留有空格填写实验结果,平均数,方差等等。

 

我心中窃喜,这个实验也太简单了。不就是测个直径吗?还用测量二十次?

 

于是,我测了一次后,把所有的空格都填成是一样的结果,平均数,方差之类的不用算就有结果了,全部搞定。做完之后,看大家都还在测,稍微磨蹭了一会,就把表格交上去了。

 

带实习的是一位瘦小的女老师,接近退休的年龄。她拿了我的报告扫了一眼,还没有等我转身,就叫住了我。

 

怎么可能是同一个读数?!

每次在圆柱的不同高度上测量,被测量的直径会是同一个吗?!

即使在同一位置测,测的角度不同,被测量的直径会是同一个吗?!

测微器旋转施加的压力不同,钢柱体会发生形变,读数能一样吗?!

实验者每次观察标尺的角度不同,读数能一致吗?!

……

 

一阵迫击炮般的发问,一下子把我问懵了。但我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测一个长度值不至于这么烦吧?

 

读数不同是吧?那好,我就先确定一个平均值,先在这个值的千分位上加一个小误差,下一个来个平均值,后面再减一个同样的小误差,这么一填不就可以了?

 

一顿操作猛如虎,等我把表格又交上去,还没有来得及转身,又被叫住了。

 

等等,等等!有问题!

 

什么问题?

 

误差的分布不合理,就几根烟囱,不符合正态分布!


……

 

我记得很清楚,那节课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


不管看起来多么简单确定的事物,都有其不确定性。当时我之所以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头脑中还没有概率意识。

 

后来,当我看那些有关平行宇宙的电影时,总会想到这节实验课。

 

 

01 春天的狼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这句话真是鲁迅说的!只不过是通过祥林嫂的嘴说的。春天不会有狼,这是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往往把一些大概率的事情,当成确定会发生的事情。这样,本来的可能性变成了大脑中的确定性。

 

刻板印象太普遍了,比如某个地方的人比较精明,某个地方的人比较小气,某些地方的人会做饭,某些地方的人爱打老婆,等等,等等。

 

一般人提到这些,只是会一笑了之,并不当真。一个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怎么能用一个刻板印象,套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2.1%,但消耗的能量却高达身体总耗能的25%。大脑为了节能,总是习惯于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简化思考就简化思考。

 

刻板印象,本质上是一种大脑处理信息的简化方法。刻板印象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就是,人的大脑要节能,或者说,大脑要偷懒。

 

水果有没有营养,就尝尝甜不甜;水果甜不甜,就看看红不红。人很多,也很复杂,是否可以交往?就需要用上刻板印象。

 

把事物简单分类,然后贴标签(labeling),也是大脑简化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第一印象很重要,不要让人给你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

 

股市里,一直不缺少金句。比如,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一月买股,五月卖股;三个涨跌停板一定要跑,等等,等等。这些大多数都是刻板印象,不能当真。因为,经不起数据检验。

 

研究股票,人们也总是喜欢类比,也会给它贴上一个标签,比如,这是个白马股,这是个成长股,这是个小盘股,等等。

 

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既节约脑力,又是信息不充分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太绝对。

 

股市里,市场瞬息万变,信息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个事情都能够被理解,怎么才能快速做出交易决策?千万别用刻板印象。决策慢,决策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错决策,差决策。

 

刻板印象,人为的提升了概率,把本来概率不大的事件当成了全概率事件。其实,即便是大概率的事件,也不等于能够一定发生。比如,煮熟的鸭子飞走了,或者股市上的种种“活久见”。

 

一个人去赌马。他事先知道某场赛马只有一匹马参赛,于是他动用所有能动用的钱去押了那匹马。结果,这匹马中途跑出赛道,没有完成比赛……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把风险控制在8个西格玛的水平,结果还是倒在了押注俄罗斯债券的投资中。这个概率有多小呢?

 

宇宙有137亿年的历史,如果从宇宙诞生那一刻开始每天都有交易,这样的事件都不该发生哪怕是一次。

 

尽管可能性非常小,但还是发生了。

 

 

02 信息的颗粒度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为了节能,很多活动都是不过脑子的。比如,走路时,人体不需要调用意识,都由低能耗的潜意识管理。

 

即便是需要思考的地方,绝大多数情况也是用简化的思维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刻板印象和贴标签等。那么这种简化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英国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认为,在很多人共同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交网的人数上限是150人。而在开放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大多数人只有5个最亲密的知己,只有15个好朋友,50个一般朋友。

 

邓巴数字暗含了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极限。超过了150人,人的大脑可能就处理不了那么多信息了,或者说就记不住了。处理不了,该怎么办?那就不得不进行简化,把交往的人数降下来。

 

根据研究,人的大脑只能同时处理三个独立的变量,超过三个就会出现遗漏。三个变量,每一个变量有两个变化方向,那就是二的三次方,八种情形。八卦之所以最常使用八个卦象,也许与此有关。

 

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每一个层级的考虑因素设定为三个。而在做演讲或写文章的时候,也往往只重点讨论三个主题。如果领导推开会议室的门说,“今天开会我准备讲二十个问题……”,估计大家都要晕倒了。

 

魔鬼在细节中,理论上人们考虑问题应该越细节越好。但实际上,由于处理信息能力有限,人脑倾向于把信息进行简化。只有那些被简化了的信息,才能被人接受。设定什么样的颗粒度(granularity)就变得非常重要。

 

看财务报表的时候,人们只会把报表中经常使用的数字挑出来几个重点分析,而习惯性的忽略其余数字。因此,亲自分析财务报表很重要,单靠看研究报告会遗漏大量信息。

 

包含了财务报表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一般都有几百页,哪些内容值得重点看,哪些内容只要简单扫一眼就可以了呢?这需要经验,看得多了,自然有感觉。但自己不看,依靠别人分析,有很大的局限。

 

在公司主营收入的细分项中,最主要的业务占比会超过半数,而最小的业务收入往往是在其他项中,只占几个百分点,甚至几个千分点。

 

分析的时候,一定会有所侧重,占比最大的自然要重点考虑,但是,可以忽略不用考虑的最小业务应该是多少?小于5%,还是小于1%,还是小于0.1%?

 

主观上,想研究得仔细,但是客观上,不可能不简化,不可能不取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具有可操作性。

 

最为关键的,是简化程度要合适。

 

 

03 最危险的事

 

 

投资中最危险的事,就是对重要的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相当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也相当于,拳击手把后脑勺暴露给对手。

 

投资这么重要的事情,按道理说,不会这么大意吧?但是大脑就是能把人送入险境而不自知。

 

著名的贝叶斯推理包括两个部分,先验概率和调整因子。先验概率是已有信息的概括,调整因子是新信息的概括,两者相乘,就把静态的信息和动态的信息同时包含在一个框架之中。

 

人脑的简化信息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把小概率事件直接归零。

 

可以想象这么一个过程。拿一个冰箱贴靠近冰箱,手会感觉到磁铁的吸力。靠得越近,吸力越大,然后,“嗒”的一声贴了上去。靠近,但不贴上,才是正确的。一旦贴上,就绝对化了。

 

刻板印象和标签化,本质上是一种绝对化的思考方式,把大概率的事件当成了必然,其他的可能性被降为零概率。

 

由于任何数字与零的乘积都是零,在贝叶斯推论中,当先验概率被误认为是零的时候,后续任何的新动态都会被大脑屏蔽。新信息被屏蔽,大脑就相当于宕机了。

 

分析公司的时候,那些被人们忽略的不重要的信息,难道真的没有任何被注意的价值吗?这些信息暗示的问题一定不会出问题吗?

 

每个上市公司,都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当把一些细节简化到完全忽略的地步,就出现了分析的盲区。

 

比如,那些把价值投资等同于买便宜货的人,一旦陷入“价值陷阱”,很难接受别人的善意提醒,很难关注到公司治理等非估值因素,也很难意识到市场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因为他已经把“别人的意见”、“公司治理”和“系统性风险”这些因素对“价值投资”的影响的概率强制清零,新加入的信息已经不起作用了。

 

再比如,那些极端的成长股投资者,愿意给一个“永远的神(yyds)”公司支付无限高的估值。他们只看到利好的一面,处于无尽空间的新兴产业,碾压式竞争优势,优秀的管理层……等等。

 

然后,他们把导致股票下跌的所有可能性都忽略不计了。所有的小概率的利空可能性都被清零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漂亮50”和互联网股票泡沫为何会发生。

 

 

04 命运由天也由人

 

 

在《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句子。臆猜、想当然,固执,自我,这些毛病的病根都是把事物绝对化。

 

其实,除了这些,屈从于天命,害怕不吉利,也是一种思维误区。并且这种误区更难摆脱,因为它们来自人性中深深的恐惧。

 

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比较有恐惧感的人,幸存了下来。由此,足足的恐惧感被埋藏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命运的无常始终心存敬畏。古希腊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总能唤起人们对命运不确定性的恐惧,从而起到规劝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作用。

 

生活中,再假的吉利话,大家都爱听。内心的恐惧让人不敢接受哪怕一点点的不吉利。迷信(superstition)和禁忌(taboo)由此产生。

 

只要对命运有所畏惧,一定会有一些无法摆脱的忌讳。神和机器人不会有禁忌,那是他们既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恐惧的基因。

 

迷信接近于一种不理性的祈福,禁忌是一种不知缘由的逃避。局外人觉得莫名其妙,但是当事人煞有介事。

 

尼采说,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深渊,很可怕。越是在不确定性强的地方,越是在赌注大的地方,人越是信命。

 

赛场、股市和赌场,最为典型。运气来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夜暴富,并非神话。因此各种趋吉避凶的行为司空见惯。

 

有些人穿着某条牛仔裤赚了钱,于是就把这条牛仔裤当成了自己的吉祥物,当神一样的供起来,不进赌场都舍不得穿,别人连碰都不能碰。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的贼就包括了迷信和禁忌。这些心中之贼,根源于人脑的懒惰和人心的恐惧。人不可能把懒惰和恐惧彻底去除,就像人不可能把脑和心从身体里去除。

 

佛教中有两句话,“人的命是注定的”,“人的命是可以改的”,非常矛盾,很难参透。

 

人来到这个世界,生活的时空就注定了。一个人,其事业发展的天花板,是外部环境限定死的。无人可逃。

 

但是,人又可以通过努力,在注定的时空范围中活得好一些。看看那些同卵双胞胎,命运非常相近,有活得好一点的,有活得差一点的。为什么不做那个活得好一点的呢?

 

客观环境的局限,相当于先验概率,是注定的;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就是相信后天的调整因子也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这就是在命运已经注定的情况下,命还是可以改变的

 

股市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做得好,做得不好,会有天壤之别。这不由得让人面对命运,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概率思维可以提醒人,命运不是绝对的,可以改。但前提是,不能被命运击倒,使得思维被锁死

 

收音机接触不良,拍一下,也许就好了;电脑死机,重启一下,也许就好了。给系统输入一点混沌,就能够打破卡死。一声顿喝,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许就能够惊醒梦中人。

 

有些朋友忌讳股票,在他们面前谈都不能谈。思维被锁死的程度,可见一斑。

 

 

05 求异不求同

 

 

容易把事物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往往跟原子化世界观有关。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股票。即便是同一个股票,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也是会不断变化的。

 

但是,人们总是企图用一个或一套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股票的价值。这就相当于认为股票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具有相同的本质。

 

世界上,本质相同的东西的确很多。比如,一个“2”不会比另外一个“2”更2,一个圆不会比另外一个圆更圆,一个氧原子不会比另外一个氧原子更氧原子……

 

如果人们不由分说地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在股市上,思维就会变得极其僵化。用一个指标来挑选股票,就相当于用一个指标来做天气预报,或者用一个指标来做体检。

 

的确,“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也可以“一叶知秋”。但这是用一个指标观察另外一个指标,是没有办法对一个有机系统进行科学全面评估的。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上市公司就像是一个人,是一个有机系统。用一个指标来套用所有的上市公司,是削足适履。

 

一个不抽烟、不喝酒、私德很好的人,一个又抽烟、又喝酒、私生活混乱的人,哪个人会对社会更有利?前者如希特勒,后者如丘吉尔。

 

大家都认为,市盈率低的股票就是好,增长率高的股票就是好,净资产收益率高的股票就是好。

 

难道不是吗?难道市盈率高的股票更好?难道增长率低的股票反而更好?难道净资产收益率低的股票反而好?

 

这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毛病在于,非黑即白,片面绝对。

 

不同业务模式下,同样的市盈率水平,投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盈利质量不同,相同的增长率,含义完全不同。净资产收益率都是历史数字,只看反光镜开车能行吗?

 

那么多人“踩地雷”,那么多人陷入“价值陷阱”,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往火坑里跳,拉都拉不住,往往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害的。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过,弱小和无知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为何傲慢?因为思维方式绝对化了

 

打开这把认知上的锁,需要把股票当成一个一个、互不相同的公司的权益凭证,需要用一种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就如同看人,不能脸谱化。

 

每个家长都明白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的,用一场考试的分数来衡量所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科学。

 

每个上市公司的员工也都明白自己的公司是与众不同的,只有投资人才会用同一个估值指标来衡量所有股票的投资价值。


如果用物理学思维选股,其潜意识里是在求同,要的是一个平均值,一个标准答案。太好的,太差的,都是一些例外和误差,直接忽略不计就干净了。

 

如果用生物学思维选股,其潜意识里是在求异,要的就是一些例外,一些异类,或者是被人认为的误差。

 

为什么要警惕那些各方面都还可以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没有超额收益的基因。长着长着,就僵掉了,长不大。

 

为什么不能选那些四平八稳的股票?因为没有争议,就没有投资机会。优秀的投资人必须要敢于逆向思考,随波逐流永远不会发掘真正好的投资机会。

 

在选股的后半段,为了给公司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是需要一张检查清单的。但是,不能在选股之初就按部就班。选股需要灵感,需要创造性。

 

不要温和的走入那个良夜!宁可抱着受伤的危险,以驯服野马的心态去选股;也不要抱着小确幸,以大众审美的标准去选股。

 

可以价值投资,也可以成长投资,但无论价值与成长,都要能超越市场共识,都不能陷入标准化的原子思维。

 

 

06 终局与真相

 

 

估算股票能够赚钱的可能性,即胜率,是投资者最常做的事情。知道股票能涨,但是不知道股票能涨多少,也不行。上涨的幅度,即赔率。胜率乘以赔率,就是所谓的赢面。赢面越大,潜在的收益率就越高。

 

知道了潜在收益率,但是不知道股票的潜在风险,也不行。股票下跌带来的潜在亏损比例,可以称之为输面。赢面减去输面,也就是统计学上是数学期望值,数值越大,潜在的净收益率就越高,赚钱的希望就越大。

 

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股票的胜率,没有办法精确计算。股票上涨不是独立随机变量,无法按照上帝视角,用频率法计算概率。胜率大多来自于内部视角,而不是外部视角。

 

其次,数学期望值的框架,是一种静态评估方法,无法把随时出现的新的信息包含在考虑范围之类。

 

再次,市场一旦发现了有利的预期收益,股价很快就会就会反应,投资机会也就消失了。

 

贝叶斯推理中,先验概率包含了已有信息的,调整因子是更新信息。两者相乘,也就实现了新老信息的综合。

 

新情况不断出现,贝叶斯推理也可以连续使用。把前一次计算出的结论,作为后一次计算的先验概率,反复循环,就实现了迭代。经过迭代,逐步逼近事情的真相。

 

这个过程还降低了对先验概率准确性的要求。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判断错了,会被随后出现的事实修正。不断修正,就慢慢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在二级市场交易的上市公司,大多都已经具备了一个比较稳定的主营业务。股票未来上涨的潜力,往往来自新拓展的项目。因此,谁能及早评判这些新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谁就能把握先机。

 

事先设定新项目的关键突破点,非常重要。关键突破点出现之际,就是理想买入点到来之时。

 

更常见的情形是,某个公司有个前景非常好的项目,该股票就具有了某种概念,不管成不成,股价就会被炒起来,直至过头。

 

这种情况下,即便关键突破点出现,也不具有买入价值。相反要密切关注是否有反面关键事项出现,这就变成了卖出点的判断。

 

既然股票会抢跑,也会炒过头,那么跟着股价随波逐流显然是不行的;试图一眼洞悉终局,碾压市场共识,也是不现实的。

 

现实的理性做法,就是先要有个大致正确的预估,之后再不断根据最新的信息进行贝叶斯迭代,小步快进,不断调整预期,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最终成事。

 

人人都想高瞻远瞩,目光如炬。但是看得远,不一定能够看得准。虽然看得不远,但是能够不厌其烦地跟踪,毫无成见地修正,小幅的进步,反而是更稳健的前行

 

道可道,非常道。路是可以走的,但是移步换景,在不同的路段看终局都是不一样的。

 

股票投资,不是体操中的跳马,拼尽全力,出个大招。大招好看,也难度极大,风险极高,不具有可持续性。

 

股票投资也不是爬山,山不管有多高,总是有个顶,爬得越高越容易摔下来,爬得越高越是高寒缺氧,不具有可积累性。

 

股票投资比较像马拉松,每一步都不难,但是稳定地反复做,就能跑得很远很远。

 

完成一轮股票投资,回望来时的路,也许迂回,也许顺利,总体上都是看一步走一步熬过来的。一开始就看清了终局,并且制定了详细计划,然后按图索骥,最后到达胜利终点的情形,几乎不存在。

 

 

07 一动不如一静

 

 

对市场变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固然重要;但思维开放的同时也要有精神上的定力。

 

当事情发生时,当事人就会感觉是百分百的必然;当事情没有发生,当事人的感受是零概率的必然。大概率事件最终没有发生,小概率事件突然发生了,这都是合理的。因为,大概率并非百分百,小概率也并非零概率。

 

股市上,正确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够赚到钱,错误的做法误打误撞反而可能赚了大钱。也就是说,正确的决策是大概率赚钱的决策,并不保证百分百赚钱。错误的决策是小概率赚钱的决策,并非绝对不能赚到钱。

 

不管赚钱与否,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最不差的。这就需要有定力。怎么保持定力?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概率匹配(probability matching)实验。


说的是,受试者面前有一红一绿两盏灯,两盏灯被随机点亮100次,红灯点亮70次,绿灯点亮30次。受试者可以任性按下一盏灯,如果猜对了颜色,奖励一分,猜错没有奖励。

 

如果知道红灯点亮70次,绿灯点亮30次,受试者可以在70%的时候猜红灯亮,剩下30%时间猜绿灯亮。由于灯是随机点亮的,70%的时候猜对了红灯亮,猜对了49次(70*70%=49);在30%的时候猜对了红灯亮,猜对了9次(30*30%=9);一共得了58分。

 

受试者费尽心机地猜红灯猜绿灯,忙了半天,只赚到58分,还不如一直猜红灯亮,反而可以稳稳地赚到70分。

 

一个股票有70%的把握能涨,或者说这个股票在100个交易日中,有70天上涨,30天下跌。直观上,应该在70天里买入,30天里卖出,才能赚得最多。

 

但是,股价在短期是随机波动的,每天都进行买卖操作,平均下来,只是获得58%的预期收益,相比一直持股不动获得70%预期收益要差得远了。

 

这反直觉,也反道德观念。坐着偷懒什么都不做,赚得多;辛辛苦苦交易反而赚得少,凭什么?

 

股市上,要区分战略上的勤奋,和战术上的勤奋。正确做出选择是战略上的勤奋,盲目行动是战术上的勤奋。战术的勤奋是没用的,重要的是想清楚大方向,在战略上勤奋

 

保持持股定力,绝对不是简单地买进,然后什么也不用管。正确的持股过程,就像鸭子浮水,水面上不动,水下的脚拼命动。需要随时把新的动态信息加入考虑之中,使持股过程始终处于可控的状态下

 

不能事先预设持股的期限,即便是政治正确的长期持股也不能预设。保持持股说明股票还值得持有,需要卖出股票的事项还没有发生。因此,持股是一个结果,不是计划,也不是理念。


如果你有个水晶球,告诉你,十年后某一天股票的价格是现在股价的十倍,是否就可以无脑持股十年?

 

表面看,是可以的。但是,十年内这个股票可能经历过一轮破产重整,股价跌幅曾经高达90%,你是否能够穿越这个大坑?

 

或者,这个股票先涨了100倍,之后又跌了90%,你是否在乎这个机会成本?

 

在超过一年的中长期内,股票即便总体上涨,其上涨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期间往往是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投资者有定力,才能坚持用概率的思维不断更新信息,并积极应对股价调整和波动,使投资过程处于可控状态,赚钱的同时也控制了风险。

 

 

08 赌性更坚强

 

 

投资的成功之道,不在于怎么做对,而在于如何犯错。大错不能犯,犯了会要命;小错要敢于犯,不敢犯小错就赚不到大钱。

 

这也有些反直觉,但是概率思维,可以让勇敢的人从局部的随机性中,看出整体的确定性。

 

一个保险推销员,一天要敲100家的门。其中80家的门,连开都不会开。有15家开门后一听是卖保险,就把门关上了。只有5家会听保险推销员说一说,真正能够有积极反馈的,只有一家。

 

保险推销员知道概率是1%,但是他不知道这1%在哪里。因此敲100个门,只为找到这一个门。其余的99个门,都相当于敲错了,支付了代价,做了无用功。那么,这样的错误应该犯吗?

 

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人主张,要赛马,而不要相马。相马,是努力做出正确的认知,暗含了尽量避免犯错的思路;而赛马,不做事前的主观判断,只要保证流程正确,最终就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在金融市场上,以交易为主的投资策略,大都是以试错——止损——再试错——再止损……这种模式来做的。经过多次试错和止损,最终会抓住一次赚钱的大机会。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能怕吃亏。

 

要想试错奏效,需要设计一个正确的流程。只要这个流程合理,试错的代价,只是暂时的损失,最终会赚得更多,足以弥补之前所有的损失。

 

在风险投资领域,主动试错的理念被发挥到极致。投资机构总共有1.2亿美元要投资,分四个批次,每批次都是投资3000万美元。

 

第一批选择30个初创项目,每个项目投100万。此后,这30个项目的运作情况会出现分化。

 

第二批选择发展最好的10个项目,每个项目投资300万。然后进入下一轮投后跟踪。

 

第三批再选择发展最好的前5个项目投资,每个项目投600万美元。

 

最后一批只剩下2-3个发展最好的项目,每个项目可以投出1000万美元以上。

 

经过系统性的筛选试错,好的项目被筛选出来。经过一轮一轮缩短名单,投资资金逐步集中于最优秀的项目上。

 

试错成本虽然不低,但是最终有1-2个项目能够发展起来,实现公开上市,就能全部收回成本,还能让基金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

 

没有人愿意吃亏,之所以不怕吃亏,是为了以后能够获得更多,是一种延迟满足。

 

没有人愿意犯错,之所以不怕犯错,是为了以后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一种远见卓识。

 

自认为能看清终局与本质的人,是不屑于试错的。他们的成就也自然只是局限于那些容易看清楚终局的事情上。

 

一粒沙含三千大千世界,佛学中的全息论提醒我们不要高估人的认知能力。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对此更是有严密的论证。

 

投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决定。只有那些敢于试错的人,才能在漆黑一片的时候,比别人更早的摸索出一条赚钱的路。

 

建立一个适度分散的投资组合,定期跟踪,不断用更有性价比的公司替代组合中现有的公司,经过不断的优化,这样的组合已经会有更好的风险收益特征。

 

在投资和研究团队的配合上,也可以让分析师建立自己的覆盖股票模拟组合,按照每年两成或三成的股票更新率,不断优化,即保证了年轻分析师跟踪研究一个股票有3-5年的时间,又鼓励分析师不断贡献更多的选股思路,可以让整体投研水平获得稳定的提升。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认为,“赌性更坚强”。因为,赌性代表的是概率思维和勇于试错的精神,不仅能把握机会,还能创造机会。

 

 

09 爱拼才会赢

 

 

如果拼的是体力,“爱拼才会赢”不如“赌性更坚强”,但是脑力上也存在“爱拼才会赢”。


死磕一些看起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一旦成功会有极高的收益的事情。这样的爱拼,大概率能赢。

 

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那些花小钱坚持持有次级房贷看跌期权的人,就是这种爱拼的人。

 

他们坚持的独立思考,并敢于和全世界对抗争,“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是多少?

 

既然成功率是1%,单凭直觉反应,成功概率应该是1%。什么?成功概率只有1%!这个概率肯定让很多人感觉兴味索然。股市上有那么多胜率超过50%的投资机会,为什么要看你这1%胜率的机会?

 

如果这么想,那么一生才能遇到一次的大机会,也就与你无缘了。

 

其实,1%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63%。

 

如果尝试一次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成功概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 63%!

 

可见单次尝试成功率很低的事情,在很多次反复的尝试之下,至少成功一次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包含了这个道理。

 

次贷危机之前的那些看空期权购买者,他们不否认房价下跌概率很小。这个概率如此之小,以至于华尔街大行的财务模型中,就根本没有价格下跌的情景选项。

 

尽管概率小,做空者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直接把小概率当成零概率。之后他们又找到了违约期权这种“亏钱有限,赚钱能上千百倍”的投资工具。于是,他们就坚决地开始了行动。

 

他们没有去择时,而是勇于试错,花钱买入期权,实际上已经做好了长期押宝的准备。等待和忍耐会非常痛苦,但是他们愿意承受。最终,他们大获全胜,并且是在华尔街正处于血流成河的危机时刻。

 

目前,中国有一些高科技产业被“卡脖子”。是否能够最终突破,很多人还没有信心。对此,要重点考虑中国的规模优势和政府的决心。

 

在任何一个关键性的领域,中国都有很多研发技术团队在同时进行连续的攻关。即便每一次试验成功的概率比较低,但是这种大规模的多点进攻,一定能有突破的一天。

 

股市上,不是应该在鱼多的地方钓鱼吗?不是应该追求大概率的成功路径吗?

 

是的,大概率的事情是应该做的。但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大概率赚钱的投资机会被市场发现时,资金会马上一拥而上,机会就消失了。

 

相反,一些表面上概率并不高的事情,急于赚钱的人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而有耐心的人看懂了其中的门道,并且不怕吃无尽的等待之苦,于是就赚到了别人赚不到的钱。

 

成功的道路上,永远不会堵车。

 

 

结尾

 

 

有一次,我向一位京剧当家花旦请教。在演悲情戏的时候,演员真的会在台上掉泪吗?

 

她想了一下,然后悠悠地说,一般不会,会把妆弄花的。

 

怕弄花了妆,的确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演员的表演如果感人,是可以让观众哭得稀里哗啦的,但前提是表演要到位,而不是演员自己被感动哭了。演员真哭了,台下观众就哭不出来了。

 

戏如人生,但戏毕竟不是人生。其实,戏是一段超越于现实之外的平行时空。戏一开场,就进入了特定的虚拟世界,台上的嬉笑怒骂,自有其法度;观众或哭,或笑,都与现实中的一切无关。

 

股票一上市,也进入了上市公司的影子世界。在这个与真实世界相平行的世界里,自有其独特的运行法则。

 

股市,光怪陆离,云诡波谲、变幻莫测,捉摸不透。在股市这场戏中,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正在扮演自己角色,表演自己的悲喜剧。

 

悲剧演员在戏剧中为了感动观众,自己不能掉眼泪;股市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收益,也不能完全入戏。

 

完全入戏,完全沉浸其中,就会随波逐流,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入戏,不管不顾股市的特殊规律,执着地坚守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原则。

 

空间三维,时间一维,共有四维。各种虚拟的时空,各种平行世界,合在一起是第五维。世事无常,必须要把思维升到第五维,必须要有概率意识。

 

能入戏,也能出戏;拿得起,也放得下。能够在五维世界里自由穿梭,游刃有余,才是最厉害的思维模式。

 

但是大脑比较懒,习惯于简化信息,容易使人产生很多偏见和绝对化。因此,投资者必须要保持更加开放的心态,不能让刻板印象、迷信和禁忌等种种执念关闭了大脑的批判功能。

 

开放心态,不仅是空间上的开放,想得全面;也不仅是时间上的开放,想得长远;而且还是能够处理各种平行时空的概率思维,思维开放。

 

投资者要把注意力聚焦于不变但是重要的事情上,不要忙着频繁押宝,股市上往往一动不如一静。还要敢于为试错支付成本,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忍受连续的小失败,反复尝试,最终会把可能性小的事情转化成可能性大的事情,只到最后的辉煌胜利。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开放的心态,就无法灵活思考;但一味地强调灵活,也会失去定力。因此,灵活性和原则性要拉起手来,相辅相成。

 

此之谓,想得通透,方有可能。



往 期 推 荐
 做波动的朋友

 长期持有:长期到底是多长?

 投资思维的乘法:复利思维

 有益的神经质:勇于不敢

 缓慢而坚定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