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周期与成长(下)

孟潇   2020-05-02 本文章123阅读
我们在上周发布了《历史的周期与成长(上)》一文 ,重点探讨了历史的周期性,认为历史的周期正来自于人的代际周期,个人、家族、组织、国家,都脱离不了周期。所谓的气数、国运,也正来自于此。而今天的文章为下篇,着重讨论可积累的成长,欢迎阅读。

历史的周期给人一种宿命般的无奈,甚至让我们质疑努力奋斗的意义。

但我们人类并非只有周期,我们也有成长,而人类的成长来自于科学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并非只发生在近代,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步伐都伴随着伟大的科技进步。人类开始使用火这项技术进步的意义,也许比发现牛顿三定律要大的多。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科技进步对古代历史的影响。

01 大汉的荣耀来自哪里

现在西方有一种普遍观念,中国人是peaceful race,只擅长做题,不像他们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那样霸气有男子气概。

也许西方人在19世纪开始接触中国时的中国人确实如此,让西方人形成了刻板印象。

但是就像前文论述的那样,民族的性格是变化的,既没有一成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不存在所谓固有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让我们看一看不同的中国人,看一看汉朝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气质。

西汉是中华第一帝国的顶峰,是一个铁血雄心的大扩张时代。从汉武帝开始,西汉君臣都对远方的领土有着强烈的贪婪和渴望,保持着极强的进取心。

公元前110年西汉军队灭掉南越国之后,将南越国王赵建德的头颅高高的悬挂在了长安宫北面的城门楼上。

汉武帝刘彻又组织了18万骑兵,途经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浩浩荡荡巡视北疆,以震慑匈奴。

刘彻给匈奴单于写了一封信,说南越王的头已经挂在我们这了。单于如果还能打,我俩亲自带部队干一场。如果不能打就赶紧来投降。躲在西伯利亚喝西北风有什么意思。当然单于没有上当,还是继续窝在漠北东躲西藏。

皇帝如此,臣子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的故事,总感觉苏武是一个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但这与真实的苏武相去甚远。苏武出使匈奴并“设法”让单于动了杀心。

这时苏武给单于这样说:“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结果单于真的被苏武的霸气威胁成功吓住,放弃了杀死苏武的计划,而将他流放到贝加尔湖畔。

大家可能很好奇,两国交兵尚且不斩来使,为何堂堂天朝的使者,走到哪都会被杀呢?我们来看一看另一个大汉使者傅介子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了。

傅介子出使楼兰国,国王请他吃饭喝酒。大家喝到兴起,傅介子直接召唤随行武士捅死了楼兰王。楼兰国人一看这还得了,上来就准备砍死傅介子。

于是这个汉使又开始了他的霸气威胁:“汉兵方至,勿敢动,动,灭国矣!”。这次的威胁很成功,楼兰人屈服了,并且将亲汉的王子立为新国王,楼兰从此归入了西汉帝国的势力范围。

傅介子本人因为这次冒险,受封义阳侯,赐给食邑七百户。士兵中参与刺杀楼兰王的都补官为侍郎。

西汉人民如此彪悍,东汉人民也不输。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领海军陆战队渡海剿灭越南叛乱以后,收缴了越南人的所有武器并铸成几根铜柱。

在即将撤军前马援召集了越南本地大佬开会,说如果哪一天你们敢把铜柱拆了,就是你们越南人灭族的日子。

中华第一帝国在统一的时候面对周边国家基本上是羞辱级虐待,即使国家分裂之后,依然可以强势碾压。大家都听说过诸葛亮七擒孟获,而这可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图:诸葛亮抓获孟获

《资治通鉴-魏纪二》记载“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打仗是最危险的事情,必须极度小心。而诸葛亮打孟获,就好像大人教育小朋友一般。

再举一个曹魏的例子。《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记载曹彰攻击乌桓军队,亲自上阵厮杀。铠甲上中了很多箭,依然继续战斗,最终大破乌桓。鲜卑酋长轲比能带领数万骑兵在一旁观战,被曹彰军团的恐怖战力直接吓尿,当场决定投降。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汉帝国的实力如此爆表?无论统一还是分裂,为何都能如此轻松的欺压周边国家和民族?

我们不能仅仅用汉民族的进取心来解释,毕竟其它民族也不乏进取心。汉帝国的碾压力量实际上来自于技术代差。

就像美军可以轻松碾压伊拉克和阿富汗军队一样,汉帝国也是凭借领先时代的武器和组织体系。

西汉时期中国在东亚地区率先完成了铁器革命,在农业生产、物资供应、组织体系、武器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代差级优势。

虽然铁器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普及度并不高,秦始皇的军队用的还是青铜武器。西汉初期全面普及铁器,无论是农具还是武器,全都铁器化。 

铁质武器和青铜武器的差距,就和火枪与冷兵器的差距一样大。

那个说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曾经向皇帝解释了汉军战斗力的来源,记载如下:”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汉军身穿铁甲和铁质头盔,胡人的青铜马刀和弓箭都无法洞穿;汉军手持铁质环首刀,作战时如砍瓜切菜。

02 大唐的荣耀与泪水

下面我们来谈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战事,进一步理解科技进步对古代帝国的深刻影响。

唐和汉分别为中华第一帝国和中华第二帝国的顶峰,两者的国民均拥有高到天上的进取心,但是在对周边民族的作战中表现却截然不同。

这里开一个玩笑,大唐最大的卖国贼可能就是天可汗李世民本人。在唐一代,最危险的外敌是吐蕃,而吐蕃之所以强大,与李世民的大规模技术援助密不可分。

图: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时吐蕃曾经求婚于大唐,但态度不够诚恳没有获批。吐蕃试图动用军事力量,结果被唐军轻松击败。吐蕃酋长松赞干布意识到了吐蕃与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上表愿意称臣纳贡,并且再次请求下嫁公主。

李世民和唐朝政府被松赞干布的甜言蜜语迷惑,同意了和亲要求。《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文成公主的陪嫁包括“经典360卷、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疗疾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等等。”

大家看看,这哪里是陪嫁,分明是援藏156个技术项目。得到甜头的吐蕃人在高宗即位后如法炮制,向唐皇室和执政的长孙无忌进贡大量珍宝,换取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的技术。

两轮技术援助使得吐蕃生产力得到飞跃式提升。《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铠胄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

虽然唐军的装备相对汉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总体优于吐蕃,但已经失去了代差优势。吐蕃人民不仅为自己的部队更换先进技术装备,还将铁甲出口给阿拉伯帝国换取外汇,同时将东亚的铁器技术扩散到全世界。

图:吐蕃骑兵,Jack Huang绘制,ArtStation

虽然唐人的进取心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但吐蕃人也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吐蕃人也向往关中沃野千里,也想要江南鸟语花香,吐蕃人也不愿意子子孙孙窝在西藏吃青稞。

当两个同样处在上升期,且装备水平差距不大的民族相遇时,等待他们的注定是血战。大唐初期对外无敌手,第一场惨败即来自吐蕃。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记载“薛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馀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

这一场惨败唐朝不仅损失5-10万精锐军人,而且吐蕃彻底打破了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唐朝对外态势由攻转守。此后唐朝和吐蕃多次血战,双方损失极大。吐蕃甚至趁安史之乱短暂血洗过首都长安城。

大诗人杜甫对于两国主战场青海湖的描述是这样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前文已经论述,汉朝即使分裂,依然吊打周边国家。唐军强大如斯,却只能陷入与吐蕃、契丹等民族的苦战。

这中间的核心区别就在于汉朝拥有铁器的技术代差,而唐朝时冶铁技术已经在东亚普及,而唐朝没有开发出新一代的技术。

铁器不仅仅使得周边民族的武器装备大幅进步,更加提升了这些国家的整体生产力,也使得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由部落联盟升级至封建帝国,大大提升了动员能力。

对比汉唐对外战争的不同结果,我们就可以理解邓公的那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3 历史的成长来自何处

历史的成长,正是来自人类科学与技术水平的提升。与民族进取心的周期性变化不同,科技是可积累的,是单边向上的

虽然单个国家和民族的国运呈周期震荡,但是人类整体却取得了持续的成长。科技落后民族通过学习和汲取先发民族的成果,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生产力水平,甚至可能进一步将人类文明带向新的高度。

人类自诞生以来历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长盛不衰,但人类整体始终保持成长。国运向上的民族肩负提升人类科技水平的责任,而这一千钧重担,即将落在中国肩上。

我们的民族只有为世界带来全新的科技革命,才会不辜负当前向上的国运,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04 意义之上的意义

每一个人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总想要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总想要思考我们来这个世界走一圈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追求物欲享受,觉得满足好自己的欲望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另外一些人脱离了基本物欲的桎梏,将自己事业的成功作为人生的意义。还有一些人追寻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我”,而是拓展到一定范围的“我们”。

但这些追求,不外乎只是历史周期的一部分。物欲只是基本的动物性,而无论是个人的事业、家族的兴旺、还是国家的强大,都注定不可能永恒,都注定要屈从历史的周期律。

对这些意义的追求,即使当下看起来再伟大,最终都将随风飘散。

人类中还有一些智者,他们追求超越周期的不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无论是东方人的“道”,还是西方人的“真理”,都代表一种对世间万物本源规律的探索与认知。

在科技水平低下的时代,这种探索注定只能浮在表面,陷入哲学或者理学之类的空对空讨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才越来越真实,越来越深入。

再伟大的圣人对道和真理的认知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而大多数受过系统教育的现代人对世界的理解都远超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这正是因为我们都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因为科学技术是超越周期的不朽。

科学技术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它不仅能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也能从根本上提升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科学技术即是道,是真理,是意义之上的意义。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只要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科技的进步做出一点点贡献,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朽。

注:文中图片源于互联网


往 期 推 荐
 历史的周期与成长(上)

 深奥的简洁——应对复杂世界的智慧

 科技股投资为什么那么难?

 危机应对:如何在不完备的信息下快速决策?

 债多了到底愁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