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文学 | 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021-07-12 本文章350阅读

编者注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万寿寺》


在我们的书摘推荐中,涉猎纯文学类书籍相对较少,因为从一本本文学经典中截取一小段,没有铺垫,没有结局,缺少起承转合的叙述经过,不但会让人一头雾水,更亏对作者的心血。


而文学的力量又不可忽视,幸好我们今天推荐这位作家,非常符合我们的多学科思科,他就是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下过乡、当过工人,1978年高考恢复时,他只上过1年中学,但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经济。


在大学期间,他已经陆续发表小说,并与当时在光明日报担任编辑的李银河(中国社会社学家)结为夫妻。毕业后不久,随妻子奔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读研究生。


在匹兹堡大学,他师从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师生两人相交甚欢,许倬云也帮忙推荐其小说给出版社。毕业后,他回国北京大学任教。


到了90年代,王小波又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频繁出入中关村,并且自己编程,堪称中国第一代程序员,索性辞职,同时一边写作。


1997年4月11日,他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5岁。


如果说用哪个词来可以用来形容王小波,不外乎以下几个:理性、幽默、睿智、特立独行。


在他的各类小说、杂文中,他不遗余力地推崇理性;作为一个文理兼修的人,他的文笔也处处透露着幽默的哲理。


他喜欢多元化的价值观,讨厌“推己及人”的态度,赞成伯特兰·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在他的杂文汇编《沉默的大多数》中,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2017年,他逝世20周年之际,许倬云撰文回忆:二十年了,我不时怀念王小波……王小波不在我的专业领域之内,他却是一位情深义重、好奇心切、求知若渴、领悟力强的青年人。我也难得有一位学生不受专业课题的拘束,东提一问,西提一问,从四面八方“突袭”。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


也难怪李录先生也将《沉默的大多数》列为他的推荐书单之一,以下选自《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祝开卷有益!



老人驾着船去出海,带回来的却是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只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和纯洁到如同两滴清水的人物。然而,它却那么清楚而有力地揭示出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故事能比这样的故事更动人,再没有什么搏斗能比这样的搏斗更壮丽了。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


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


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


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苦刑来折磨他,把他弄得双手血肉模糊。


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


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大鱼当做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渔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


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


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


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


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


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很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


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做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


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


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以上内容摘录自《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如有兴趣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考原书,谢谢。

 


往 期 推 荐

 投资中的哲学 | 被神化、被误读的《孙子兵法》究竟说了什么?

 投资中的概率论 | 大数定律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投资中的生物学 | 男女之间的基因对抗
 投资中的科学 | 成为一名多模型思考者
 过去1年,我们推荐过的33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