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与米线的笑话:低收益意味着低风险吗?

陆思捷   2020-09-13 本文章129阅读

 

光绪年间,李鸿章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见盘中的冰激凌冒着白气,以为是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降温。俄国人见此哈哈大笑,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


不久后,李鸿章回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一看没有一点热气,以为这是一种温凉的食品,俯身就喝汤,结果被烫得哇哇直叫。

 

李鸿章与外国使臣的故事还有多个版本,我们无从考究其真实性,权且把它当做一个笑话。但笑话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或借鉴意义,相反,与笑话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身上还时常发生。



01


 

但凡想要理财的人,无论有没有基本的金融知识,大多都懂得“高收益高风险”的道理,在市场各个机构矢志不渝的宣传及投资者教育下,这个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但同时,这也造成了另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人们相对等的,会形成另外一个概念——低收益低风险,即投资人容易形成一个固定思维模型:通过预期收益的高低来判断投资品类的风险


看到一个理财产品收益高,心中第一个冒出的想法就是它风险肯定也很高,如果看到一个产品的收益低,心理则会默认它安全一点。

 

这其实和李鸿章第一次看到冰淇淋一样:它在冒烟,一定很烫吧(它收益高,风险肯定也很高)。李鸿章的谨慎并没有错,收益高也伴随着高风险,他也没有什么损失。

 

但如果你和俄国使臣一样想:这碗汤没有冒烟,肯定是凉的吧(它收益低,应该是安全的),扑下去就喝,不但出了丑,还会被热油烫伤了自己。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其名作《影响力》的开篇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朋友开了一家珠宝店,店主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商店里挤满了客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

 

为了卖掉它们,她尝试了若干标准的销售技巧,都没有用。最后,她放弃了,外出进货前,让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的所有物品,价格乘1/2。”想把这批倒霉货尽快出掉。

 

几天后,她回来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销售一空。本来她并不吃惊,可随即发现,由于自己的字迹太过潦草,雇员把“1/2”误当成了“2”,所有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西奥迪尼对此解释道:因为顾客大多是生活富裕的度假客,对绿宝石认识不多,他们就用一套标准原则来指导自己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因此,想买“好”珠宝的度假客,一看到绿宝石价格涨了上去,就觉得它们更贵重了,更值得拥有了。

 

客户只纯粹地通过价格的高低来判断绿宝石品质的优劣,和通过预期收益率来判断产品的风险别无二致,容易陷入陷阱中。



02


 

这种看似无逻辑的自动行为方式,其实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大脑中。西奥迪尼阐述说,在进化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会演化出一套固定化的行为模式,看到单一信息,就会触发某项行为。就像有一份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内置于我们的大脑深处,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们只要按下播放键即可

 

这本质上是好事,帮助我们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可以节省时间,处于狩猎时代的人们只要远远能听到猛兽的叫声或闻到气息,就知道该逃了,因为等真的野兽到了眼前,那就迟了。同时,让大脑思考是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的,人的生物本能也是储存能量。

 

但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我们所要面对的事务,处理的问题也远非识别野兽这么简单了,一些依靠片面的信息所做的机械行为不再有效,甚至反而起到了诸多负面效果。

 

财富管理正是这样一个领域,投资品种、金融工具,理财产品等的多样化及专业化,导致投资者无法有效,甚至没有能力评判风险。

 

此时,很多人的概念可能只有一个“高收益高风险”,这点确实没错,但在五花八门的产品前,没有金融常识的投资人自然而然地会将这个思维模型扩展,既然高收益高风险,那它的反面低收益,也一定意味着低风险吧。

 

但正如价格的高低并不能绝对地代表商品的好坏,对于风险的评判也不能单纯地以收益来评判,低收益预期的投资背后,可能依然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当然,这并不是说投资总是充满了风险,只是我们判断风险的依据不能只看收益率。



03


 

对于风险而言,通常有两种通俗意义的理解,一种是标准化资产(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等)价格的变动,我们可能买贵了,后来价格下去了,造成了投资的亏损。

 

另一种风险,可以称之为投资品种的暴雷,它可能是企业经营发生问题,兑付不了借款或债券,或是一些融资平台遇到危机,卷钱跑路,甚至是庞氏骗局。这种风险,相比于第一种,会造成更重大的损失。

 

在过去,市场中存在体量巨大的“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本质,大多为非标准化的债权,因此没有流通的二级市场,没有价格或净值可以看。借债了肯定会有违约,但因为时代的原因,产品发行/销售方都隐含着“刚性兑付”,投资人无论如何都能收回本息。

 

因而,由于第二种风险的缺失,让投资人对于风险的认知大多都局限于第一种,即投资价格的波动,也片面地认为“波动等于风险,风险就只是价格波动”


我们之前在《理解市场的波动——花剌子模的启示》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论述,价格的波动其实是一个敏感的信号指标,投资的资产一旦发生任何事情,它都能第一时间反馈,反而能给人警醒。

 

“刚性兑付”的背后,实则是逐步累加的杠杆,一些融资平台甚至在“刚性兑付”的令牌下,更肆无忌惮地借债。不过在近年来去杠杆的宏观背景下,过去的这种行为无法再持续,无法再借新还旧,此时投资人发现,原来“保本保息”的产品,一旦出了事,如同戳破的泡沫,甚至可能落得本息全无。

 

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也在其《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表明:高收益债券是一种不佳的投资选择,发行的公司基本面改善时,股票收益超越债券收益;基本面恶化时,债券投资者和股票投资者一起遭殃。明智的投资者要避免投资于高收益固定资产类别,避免这种“横竖都不盈”的局面。

 

所以,当我们评判风险的时候,最先关注的,应该是底层资产的质量,同时再考虑其最佳表现下可能的收益会有多少,最差表现下可能的损失有多少。

 

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部分非标准化的,类债券的品种,它所隐含的第二种风险其实并不低,并且它的收益也是非对称的,当资产表现良好,我的最高收益是有限的;但当风险发生时,我的亏损会是巨大的,它的风险收益性价比,其实是偏低的。

 

而优秀的投资标的,恰恰是相反的,即资产表现良好时,我的最高收益是可观的、具有潜力的;当风险发生时,我的亏损是有限的。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低估值高分红的价值股票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它们的分红率已经可以和逐渐下降的固收产品收益率媲美,同时基于企业良好的基本面,价格向下的空间有限,而一旦市场升温,向上的潜力也巨大。

 

有一种金融工具也具有类似的结构——期权:如果你是期权的买方,你的亏损有限,收益可能巨大;而期权的卖方则相反,亏损可能巨大,收益却是有限的。所以巴菲特也说过,永远不要做期权的卖方。



结语


 

因而,在评估风险时,除了价格的波动之外,我们也要评估预期收益的上限与亏损的下限会是多少,有限的低收益可能依然会包含着巨大的风险。

 

我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避免我们自己按下大脑中的播放键——把风险的高低交由预期收益来判断。


投资之前,仔细了解投资品种的属性,投资标的的特征,产品的收益风险比,想让财富积累增长,没有捷径可走,不然就像俄国使臣一样,容易烫坏了嘴。



参考资料:

1.《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详情可点击《大脑深处的播放键》《投资中的心理学 | 稀缺性》

2.《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大卫·史文森



往 期 推 荐
 阿蒙森、巴菲特与乌龟:稳定持续的力量

 食品金字塔中的资产配置

 理解市场的波动——花剌子模的启示

 价值投资是一种修行

 围炉书会 | 价值投资者的中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