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净值涨很高了,还能买吗?

六禾投资   2021-06-14 本文章306阅读



随着近几年证券类、净值型基金产品在资产管理领域得到快速的发展,投资人渐渐对基金投资有了一定的接受及认可。

 

但在挑选产品时,经常会碰到一类问题:你们这个基金净值这么高了,我还能买吗(能不能涨)?或者我是不是该卖了(是不是要跌了)?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的回答是:


高净值基金产品,是经过时间沉淀洗刷后的优秀幸存者,是优秀投资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证明,它未来不存在上限瓶颈。对于这类产品,投资人反而更需要积极对待,更值得期待,而非回避

 

 

01 基金的高净值代表了什么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基金净值,代表的是对过去投资结果的呈现,净值越高,表明累计的收益越多,自然也能展现出基金管理人的水平,证明它的投资能力。

 

而不少投资者认为净值高了,怕基金以后涨不动了,并且会下跌,可能来源于直接投资股票带来的一种经验偏差。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得很快,透支了未来多年的成长空间,即便它是一只高成长股,估值贵了,股票的隐含收益率低了,股价自然而然会跌落。而受宏观影响较大的资本品或周期股,则更容易呈现出股价涨涨落落的鲜明周期。

 

因而投资于单只股票时,股价的增长,长期取决于其经营能力的发展,如果得不到支撑,就会面临股价回归的风险。

 

但是基金投资,是通过一揽子股票构建的投资组合,基金经理会多元化地布局不同赛道行业中的个股,从而构建出一个均衡的投资组合

 

基金的净值,是投资组合体现出来的成绩,而如果投资组合中的部分股票涨得过多,出现了前面所述透支了成长空间的情形,基金经理便会剔除涨幅过高的个股,选择其他性价比更高的股票纳入到组合里作为替代。

 

投资组合是动态调整的,而非静态不变的。

 

这一点从名字上就可以体现,资产管理更为成熟的欧美市场,市场通常称基金管理人为Portfolio Manager(组合经理),而非Fund Manager(基金经理)。

 

因而,高净值的基金依然可以继续创新高,因为基金经理根据市场变化对投资组合进行再调整,再平衡,会不停优化组合。

 

所以,评判一个基金是否值得投资,重要的不是净值高低,而是对基金经理及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评估。拥有高净值的基金产品,恰恰更能佐证其能力。

 

 

02 净值多高才算高?

 

 

不少投资人可能更习惯于1元左右面值的基金,一旦涨到了2元、3元、4元就觉得很高了,更不用提10元以上净值的基金了。

 

但我们把目光放到历史悠久的美国资本市场,基金的净值最高可以有多高呢?

 

100元?1000元?都不是,正确答案是惊人的43万美元

 

该基金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执掌人正是巴菲特先生(巴菲特以伯克希尔为控股主体进行投资,我们可以将其股票价格等同于基金净值)。 


图:伯克希尔哈撒韦走势图


如果把时光跳转到80年代末,伯克希尔的价格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依然比我国目前基金市场的高净值产品高了成百上千倍,其在后续几年继续不断创新高。

 

如果想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底,投资伯克希尔,它的价格仍然高达近10万美元一股,但没有妨碍其在过去的12年继续增长至如今的40万美元多。

 

因而,基金的净值可以是没有上限,不存在天花板的

 

并且,高净值的基金是经过时间慢慢涨起来的,这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幸存者偏差”

 

试想一下,一个基金如果基金经理或其团队的投研能力不行,自然没法积累起一定的净值。


同时,一个管理机构如果本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基金经理离职,经营不善等,会使得基金终止清算,无法存续。

 

那留存下来的高净值基金就显得更难能可贵了,因为它是幸存者,就至少证明了两件事:

 

1)管理人从长期角度而言,有着优秀的投研能力。


2)管理人本身的运营管理也是平稳的,因而基金得以存续了那么长时间。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将此类现象称为“林迪效应”: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也就是说,那些幸存者,越“活”越久:今年的热销小说,可能过2年就没人提及了,但如果一本书出版发行了2000年的书,比如《论语》,我们可以预计2000年后,依然会有人读它。

 

因为这些幸存者历经时间的反复考验,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那些幸存的高净值基金也是如此,投资人选择它的风险反而更低,因为它已经展现出了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及运营管理能力。

 

 

03 关注相对值,而非绝对值

 

 

其实许多基金投资人也明白高净值基金背后代表着管理人相对优秀的管理能力,但在实际出资认购时,却存在着一个障碍:

 

我买的基金净值高了,成本就高了,那么基金份额就少了,不划算。

 

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一个数字游戏,我们曾经在《卡耐基的大象,新老基金怎么选》一文中做过阐述:

 

绝对数字大小带来冲击力是不同的,同样是涨了20%,股价从50元涨到60元,和从10元涨到12元,本质是一样的,但是前者的涨幅(10元)给人感觉比后者的涨幅(2元)要多很多。

 

因而我们在关注基金时,不应该关注的是份额,而是整体的持有市值

 

持有市值 = 基金净值 X 份额 。

 

两者是乘法关系,因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净值的相对值变化,而非绝对值大小。所以市场在衡量基金的过往表现时,使用的都是涨幅XXX%,而非涨了XX元。

 

一些基金会采取份额分红的方式除权,使得份额增加,净值减少。投资人感觉份额多了更划算,但是从持有市值而言,并没有任何变化。


它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就像你买回来一块大蛋糕,无论切成2份、4份,还是8份、10份,它的总重量(总市值)是不会变的。

 

所以回到投资基金的本质,你认可的是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这正是高净值基金所能反映的,如果因为数字高了而望而却步,不就违背了投资的初心吗?

 

 

梭罗在《瓦尔登湖》说:“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而已,只有在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

 

高净值基金是否还能买,是否还能继续持有?答案是肯定的。

 

但外在的道理大家其实多少都懂,关键是自己心里能否跨过“恐高”的这道坎。


只有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的破晓;也只有我们自己真正想通了,才敢买,才能拿的住,终而从长期提升我们的投资结果



往 期 推 荐
 投资思维的加法:系统思维

 提升投资幸福感的三个秘密

 风险溢价分位大幅回落,市场重回“舒适区”

 六禾投资夏晓辉:多元布局长赛道公司

 峰终定律,左右你的投资决策